“我没有钱,不买保险” or “买保险买到破产,我不要再买保险了” ?
- Evelyn Yen
- Feb 1, 2019
- 7 min read
Updated: Feb 17, 2019

过去,大家对保险存在很多误会,一听人家是卖保险的便避之不及。现在,大家对保险的认知虽然有了改进,但仍有绝大部分人对保险存在不少误解。
误区1:对保险的险种与特性不甚了解
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对家庭成员的保障属于人身保险,对资产的保险属于财产险。其中人身保险一般上可分为医疗险、重大疾病险、人寿险和意外保险。
医疗险:针对住院医疗的一种实报实销的险种,主要是医院里的花销,有固定的额度可以通过医院证明实报实销。
重疾险:保险公司核准了几十类到上百类重大疾病,得了这些病就赔付,保障险种,只要一旦触发赔付条件,就会赔付保费到账。
人寿险:当受保人生命结束后,根据保险所保额度进行赔付,等同于人停止呼吸的时候才会触发赔付的险种。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保险公司在人寿險的条约里,附加了一个终身残障的保障,就是如果受保人在保单特定的年龄之前,发生了终身残障事故,不用等到生命结束,依然把人寿的保额全部理赔。
意外保险: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意外,保险公司会根据不同的区分来界定不同的意外险种类,如航空意外险、旅游意外险和个人意外险等等。此类保险的赔付杠杆比较大,相应的出现的概率也不高,对于界定以内的意外造成的伤残和死亡都会给予赔付。
误区2:“我没钱,所以不买保险” 或者 “我很有钱,所以不需要买保险”
不管有钱没钱,任何人都需要购买保险,原因如下:
第一种,没钱
没钱的人如果遇到了重大的疾病或者是意外、死亡,这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郎咸平曾说过:“一个重疾可以毁灭一个中产家庭。”确实如此,一个重大疾病的花费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意外导致伤残甚至生命的无常都可能会让家庭倾家荡产或者负债累累。因此,在合理的支出范围内,运用保险的杠杆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是在事业拼搏、家庭积累过程中的一道保护伞。
普通家庭在钱不多的情况下,购买保险的技巧很重要,买对比买得多要重要,首选购买重疾保险(没含人寿的可加一个人寿)和意外险,如果资金允许重疾险可以用储蓄的方式来买,万一幸运没有发生赔付,也可以拿回付出的保费成本;但如果钱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买消费型的重疾险,适合手头真的很紧的朋友,可用消费型来以低成本获得保障,过几年经济恢复元气可以再尝试储蓄型的方式。而意外险只需要买个消费型的就可以了,不要吝啬这一两顿饭的钱,可能在某个意料之外的情况这笔赔付将会是雪中送炭!
第二种,有钱
有钱当然也需要买保险,但不是为了保障,更多的是为了资产安全以及财富传承。李嘉诚说过:“别人都说我很有钱,但真正属于我的钱是我给自己和家人购买的保险。”雄踞二十多年亚洲首富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保险对于财富的锁定与保障有多大的作用。到了家庭收入上升台阶的时候,就要给自己的身价做一个锁定,这时寿险的作用就相当重要。寿险避债避税的功能对于债务风险、税务风险、其他风险都能做到很好的防范。
一般家庭来说,购买寿险有一个双十原则,合理保额是十倍的家庭年支出(保障十年的家庭生活水准)再加上负债(比如房贷、借贷、信用卡等),就算发生了最大的风险也不需要家人去承担这个负担。而得到这样的保障需要付出的合理保费是家庭年收入的10%,如果多了说明买了不划算的东西。那如果是高净值的家庭,他们的合理保额应该在总资产的50%或者以上,这样才可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遗产税,所以很多高净值人士选用的是寿险里面的高级版大额寿险来作为自己身价的锁定以及风险的转嫁。
至于有钱人也是需要购买重疾的,因为杠杆也让在疾病到来时会少花不必要的成本。
误区3:我有社保了,不需要买保险
对于医保来说,很多的重大手术可以报销60%左右,也属于实报实销型的,并且很多的进口药或者进口技术都不在报销的范围之内(举个例子:有位朋友的爸爸要做心脏搭桥的手术,而用进口的膜需要十一万,医保一分钱不能报销,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办?)。很多时候重大疾病发生时,其实主要不是手术的费用,反而是更大的一笔支出,包括我们还忽略了重病不能上班影响收入的这笔账,所以仅仅有医保是不够的,还需要搭配其他所需的保险。
误区4: 购买太多人情保单
很多朋友被问起是否购买保险时,发现都买了不少,但一看发现买了很多重复的,甚至一比对,对自己和家庭的本身保障都不曾覆盖得住,但基本都说是因为有亲戚朋友在做保险,需要我支持就买了,反正也不好意思不买,买了也没怎么看,一下来就一大堆了。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认为人情保单事情很小,很多朋友一年花了很多的保费成本,最后也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甚至最后发现自己买了很多没用的保险。所以,大家要学习关于保险对家庭各种需求的匹配,因为钱花在无用之地,那么其他配置和投资的钱就少了,钱要用在刀刃上,关键是要自己懂得,保险其实最重要的是后续的跟进服务,所以在挑选顾问上不能唯亲选用,应该唯贤选用,必须挑选一个专业、有责任、职业寿命长的顾问,因为很多顾问都是为了赚一两年佣金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导致很多客户成为孤儿保单。
误区5: 给小孩买保险,大人不买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心头肉,父母有时觉得生活还在咬牙坚持,但孩子不能落下,所以大人没买保险,却给孩子买了很多教育险之类的,甚至给孩子买重疾险,而自己不买。
在家庭保险的配置上,有一个分配原则——631原则,即家庭的经济支柱保障应该占60%,另外一半30%,孩子只是10%。假设,大人病倒了或者重大意外了,孩子拥有保护自己并且创造收入的能力么?不能!所以,应当把家庭支柱保障好,家庭维护住,也相当于保护好孩子了。当然,这个是属于典型三口之家的分配原则,也会有其他不同的情况。比如,两口子收入相当,那么可以把90%平均分配给两位大人,孩子依然是10%,或者现在是二孩时代,也同样可以4411的模式配置。前提的标准是:必须保障好家庭的主要收入者!
误区6: 买保险收益又不高 不如去投资
这个保险买了什么时候可以拿回?这个收益率能抵御通胀么?还不如拿去投资赚钱,钱多了不就更有安全感了吗,不然拿着一堆保险,万一没赔付不就亏了么?那么长时间才能拿回本金,这个买卖不是很不划算么?
像重疾、人寿的储蓄型保险都是有现金价值的,里面确实涉及到很长时间取消保单才能拿回本金的问题,可我们要明白买的这份保险的意义何在?它要解决的是万一遇到了重大的风险时,能够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以获得一笔理赔,能让家庭度过难关,你应该关注的是你把一件如芒在背的事解决了,换来的是一份安心。很多人赚到钱却依然会恐惧诸多未知的风险,所以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把人生几个重大的风险通过一笔投入保障终老,如果幸运不需要赔付的话,这笔钱又可以拿回来作其他用途,这个意义更大!所以我们不应该关注拿回钱的时间,而是应该关注保障你多长时间,因为有些保险是保到不同岁数的,尽量挑选保障时间长的保险。
误区7: 保单太厚 不知从何看起 干脆不看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朋友都被那本厚厚的保单合同给吓到了,那么多字怎么看呢?基本都是直接听保险顾问口头解说,哪里需要签名就签哪里。看保单是学习保险的一个重要能力跟技巧,很多猫腻或者你想对同一险种进行性价比比对时,就必须懂得看保单内容。但问题来了!那么长那么厚要从何看起,全部看完吗?估计也晕了。
下面教大家看保单的:八个步骤:
看险种:认清这份保险解决什么问题
看保单结构:看保单组成,明确产品属性
看保额:保障额度能否应对风险发生的弥补
看保费:合适的保障额度下,保费是否划算
看保障范围:这部分的内容有点多,但要耐心看看,里面保障的范围就是赔付的覆盖点
看现金价值:保单的提取价值、推敲收益、保单的成本以及何时回本
看理赔须知:对于理赔细节操作的执行要了解,包括免责条款内容
看投保人和受益人的资料须完整:名字,身份证号码,联络方式,种种资料都须看看对不对,免得拖延理赔的时间或被冻结。
误区8: 别人买什么 我就买什么
很多人喜欢省心,找一个参照物,别人买什么,我也跟着买,这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但事实上每个人的情况阶段不一样,在不同的时段不同情况,买保险的技巧和配置重点都不一样,需要多学习,可以多跟老师或者专业的顾问请教。
下面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及收入情况提点购买保险的小建议:
在初入社会或者初建家庭,家里的资金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家庭大人配置重疾险和意外险,资金允许可以买储蓄型的重疾,如果手头很紧也要买消费型的重疾险,意外险买消费型就可以了,或者还可以配一个同等保额的人寿。当然,如果你是月光族可以用储蓄分红险或投资型险来帮助自己强制储蓄,否则买这个的必要性不是很大,至少在这个阶段。等家庭阶段逐渐成熟时,可以按双十原则完善增加人寿的额度,也可以相应增加一些重疾的额度。当这些都配置好,可以考虑给自己未来养老配置储蓄年金,配合社保给自己建立未来生活的保障线,同时也可以给孩子提早配置重疾(越早买越便宜)和做教育年金的安排。
其实保险本身真的是一个很有用的理财工具,我们对保险的误区往往来源于自己知识的欠缺,当然也因为某些保险代理人避重就轻地“忽悠”我们,从而造成“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处处是坑”诸如此类的误解。所以说,要想成为理财达人,关键还是我们自己要多多学习,练就火眼金睛,才能避开保险的坑并对其加以利用创造价值。
Kommentare